巴黎初體驗 (The Dreamers)


導演:伯納多‧貝托魯奇(Bernardo Bertolucci)
演員:麥可.比特(Michael Pitt)
   伊娃.葛林(Eva Green)
   路易士.加維(Louis Garrel)
美國 / 2004年 / 114分鐘 / 限制級
禮讚:金馬影展參展片
   歐洲電影最佳導演、最佳女主角提名
   義大利電影金像獎最佳編劇提名
本片的背景是對法國現代影響深遠的1968年春天,學生們對資本主義社會的激烈反動,產生了風起雲湧的革命風…

◎ 劇情簡介     

可以引用導讀,但請註明出處:http://blog.sina.com.tw/hero_movie/

願一份心意能對你有所助益


  一九六八年美國青年馬修到巴黎留學,馬修常利用課餘到電影圖書館看電影。但因法國政府以政治立場為由關閉了圖書館也拘禁了創辦人朗瓦。於是藉著其他學運,許多喜歡電影的人紛紛加入抗爭的街頭運動。

  馬修在一次街頭運動中,認識了泰歐與伊莎貝這對雙胞胎的兄妹。不久兄妹二人邀馬修回家作客,馬修的談吐與某些哲學思考讓泰歐的父母刮目相看,而正巧父母欲外出渡假,於是這對兄妹便邀馬修住下來。

  馬修在一次偶然的機會中看見泰歐與伊莎貝兩人裸身睡在一起,心中雖有許多困惑,但也不便質問。三人每天玩著以行動或裝扮來猜測電影的片名,輸的人就必須受罰。有一次泰歐輸了,伊莎貝要他在三人面前自慰。而當伊莎貝輸時,泰歐竟要求她與馬修發生關係。

  馬修不從,但卻拗不過兄妹二人的糾纏,何況又從馬修的內褲中找到伊莎貝的比基尼照,於是馬修與伊莎貝有了關係,但令馬修訝異的是這次的性愛竟然是伊莎貝的第一次。於是馬修與伊莎貝天天在一起,泰歐有時也會介入其中,但也僅於觀看。

  馬修發現伊莎貝幾乎從不曾與外人約會過,於是要她勇敢地走出去。馬修帶她外出喝咖啡、看電影…就像一般的情人一樣,但回去時卻發現泰歐從外帶了女人回家作愛,伊莎貝當下激動不已,拼命拍著泰歐的房門,但泰歐就是不理,伊莎貝哭得近乎崩潰。

  這一天伊莎貝在屋內架設了帳篷,三人興奮地躺在其中,在將睡未睡前,伊莎貝轉向泰歐,並喃喃地向他訴說她的愛意。但在三人未醒之前,泰歐的父母回來了,見到三人裸體睡在一起,不但不敢驚醒他們,反而又留下一張支票,然後急急離去。

  伊莎貝醒來,發現支票,也知道父母知道他三人的行徑,於是準備開瓦斯自殺,但正巧外面抗爭的民眾丟了一顆石頭進來。馬修指責兄妹二人不應一味地躲在屋內,應該投身於街頭運動中。於是三人奔出街道,在一陣激烈的警民衝突中,泰歐護著伊莎貝躲在障礙物後,而馬修卻在混亂中也失去了兄妹二人的蹤影。

◎ 劇情分析

  動物的極端奧秘在於雌雄的交織互動,從而連綿出生命的永恆。然而以「性」為傳宗接代的手段若是一種必然,卻也從雌雄在發春期間的相互吸引,混雜了更多深層的慾望。當性不再只是傳宗接代而是愉悅的享樂時,就有可能在偏重慾望的糾葛而呈現過多的動物本能。

  人性是為區別動物性而自以為是的標榜,事實上,人的獸性有時常被社會的道德與文化所壓制,在既定的規律中人是必須將獸性潛藏的,於是乎屬於這個區塊的情慾掙扎便更容易被推擠至道德的邊緣,甚至是人的思惟邊緣。

  從宗教或人的觀點來看,每個人都是最難能可貫的個體,每個人都是任何人無法取代的。但當這個個體從出生之後,卻必須藉著其他個體的相互薰染而逐漸豐沛生命的心靈世界。當兩個生命撞擊在一起的時候,不管其組合是男與女,或者是男與男,甚至是女與女,若果都能發展出生命的火花,那麼這樣的互動形態是必須獲得尊重的,畢竟這是每個獨特生命體自己做出的抉擇,任何人均無權置啄的。

  貝托魯奇在一九七二年拍攝了由馬龍白蘭度主演的「巴黎最後的探戈」就曾將人性與獸性作了極為完整的詮釋。「巴黎初體驗」則以另一個角度重新追索兩性互動在道德世界的質疑。

  泰歐與伊莎貝是雙胞胎,除了外表的相似度之外,最令人感興趣的是他們的想法是否全面一致?如果這個答案是肯定的話,泰歐與伊莎貝彼此之間的任何想法,都將變成單一的線條。然而世俗的道德規範卻必須讓兩人的思想變成乖離率愈來愈遠的分歧路。

  泰歐與伊莎貝顯然在這種認知中有著共識,充滿青春氣息的胴體每天在同一個屋簷下相互挑逗著,但因為兩人憑著共同頻率的認知,逐漸有了「雌雄同體」的自我催眠。就像一條蚯蚓一樣,泰歐與伊莎貝分居兩端,但卻共同著同一個身軀。

  然而道德與文化的認知卻是一股強大的制衡力量,猶如政治體系對每個人而言都有著相當程度的影響力。馬修曾問伊莎貝:若她與泰歐的關係被父母知曉會如何?伊莎貝的回答是選擇自殺。這也說明了人類潛藏的慾望悸動之所以並未全面被發掘,其因正是社會體制的規範。

  貝托魯奇在這部電影中以「法西斯主義」的肆無忌憚詮釋了與人性渴望自我發掘與渴求自由之間作了強烈的對比。不合時宜的規範自然值得抗爭,但加諸於泰歐與伊莎貝的慾望對待,又豈止只是外在因素而已?

  伊莎貝曾在泰歐半醒半睡之間向他坦言多麼愛他,然而這份愛雖有著某些成份的情慾存在,但更多的思惟卻建構在雌雄共體的認知中。這也是伊莎貝ㄧ直強調泰歐自始至終都在她「裡面」。這個意涵自然包括了內外的共融,除了她與泰歐之外,這個世界還有誰能進入這對兄妹的世界呢?

  馬修只是因緣際會地參予罷了。他只是泰歐與伊莎貝欲衝破世俗的禁錮的替代品,在歷經「第一次」之後,世俗的魔咒與封印自會解除。馬修當然無法了解這份緣由,他試圖以傳統的男女互動拯救伊莎貝,但卻反使伊莎貝認知到泰歐與別的女人在一起而引發的傷痛。

  事實上馬修愛上伊莎貝,似乎也得愛上泰歐,因為這是一場既定戲碼,當你抓到一條蚯蚓時,絕對不能對自己說是抓到一條雄蚯蚓或是雌蚯蚓。

  當馬修被迫與伊莎貝發生關係時,泰歐則從容地煎蛋,好似這場性事泰歐也實際參予,因此他感同身受地為性愛之後的必然飢渴做了呈現。

  泰歐與伊莎貝永遠是一體的,而能將兩人併融為一體的除了思惟與記憶之外,那就是「性」的交融了。透過共同的感官刺激,才能感觸對方體溫的語言,以及慾望的解放。唯有在近乎心靈共同的吶喊之際,兩人當下才能體驗真實的共存。

  馬修三人的認識來自電影的熱愛,他們在閉居的這段期間是依仗著過去的電影畫面與片段作嬉戲以及對彼此的探索。「電影」是既真實又虛幻的,真實的是它反應了人生;虛幻的是它只是一堆膠卷的組合體。問題是這種真實與虛幻卻是生命真相的所在。

  貝托魯奇的電影常常放置許多的哲理思辨,甚至堂而皇之將神祕難解的生命意旨呈現其中。「巴黎初體驗」在這個嚴肅的議題中也不曾缺席,而欲理解導演的用心,則必須在面臨一切的袒裎之際,凝視回顧其背後的對比與類比,猶如禪宗公案中的「南泉斬貓」般激烈棒喝,若只一味將本片設定為「超限級」,那未免太辜負貝托魯奇的「老婆心切」了。

  每個生命都是獨一無二的,因為生命的可貴在於自我的詮釋與展現。也許泰歐與伊莎貝必須面臨更多的體驗才能走出而面對另一番的世界,但我們不必去測忖他們兄妹的未來,而是應該回首自問自己在這齣電影中見到了什麼?而自我的答案都是生命過程中的一次「隨堂考」,不管認知如何,貝托魯奇都已為我們再度上了寶貴的一課。









離婚證人台北離婚證人新竹離婚證人彰化離婚證人高雄離婚見證人







遺囑見證人結婚證人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jerry_show0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